“充电5分钟,通话2小时”这句广告不陌生吧?到处都是!
不管是选择什么渠道投放广告,你要明白,你对外传播的核心信息是什么?需要抓只潜在客户的哪些心里?广告背后涉及到哪些心理学知识?
但是,为什么机场高速路边那些个大牌子,几乎是没有创意的,它只会是说蒙牛牛奶,平安保险……只有一个品牌的名字,为什么会有效?它既没有内容也没有创意。
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一个心理学原理,叫多看效应。多看效应,就是说一件东西或者一个人,你见到他越多,你就会越觉得他好。
品牌也是一样的,你每天上下班,都会看到这个广告——比如,光明乳业——然后你去逛超市的时候,就会莫名其妙地觉得光明乳业要比蒙牛好,因为你见得多,这就叫多看效应。
我刚领了一个500块钱的代金券,那代金券是什么?玛莎拉蒂的代金券,很多人觉得就会一笑。为什么呢?
因为一辆玛莎拉蒂几百万,然后你给我一张500块钱的优惠券,我就会说你什么意思啊?这个可能跟广告不是特别相关,跟消费行为学有关,尤其是消费心理学有关。而这里面却设计到心理学原理——比例歧视。
假设同一个人,他确实买得起玛莎拉蒂,在逛超市的时候,会因为一瓶酸奶降价了两块钱,而买这瓶酸奶呢?因为原来这瓶酸奶是10块钱,现在卖8块了。虽然他很有钱,但他也会觉得,降了2块钱相当于降了好多钱。可他不太会因为玛莎拉蒂优惠了500块钱,就去买玛莎拉蒂,他认为这个完全不值得。但实际上,这确确实实是省下了500块钱(比2块钱多得多)。
所以,打广告的时候千万不能这么打——玛莎拉蒂直降500块钱——这会被人笑话死。 你可以这样说——现在在我们4S店购买一台玛莎拉蒂,还可以用一块钱换购一 部价值500块钱的蓝牙键盘——你会觉得这个好牛逼,这个一块钱就可以买500块钱的一个蓝牙键盘。其实是同样的一个手段,只是换了一个说法,或者说换了一种形式而已,然后你就中计了。 这就是一种带有比例歧视的消费心理。
|